新聞中心首頁
瑞典卡羅琳醫(yī)學院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(fā)現,尿液中白蛋白水平升高與未來罹患癡呆癥風險增加相關,尿液檢測或有望成為癡呆癥早期風險評估的重要手段。
卡羅琳醫(yī)學院日前發(fā)布的新聞公報介紹,癡呆癥是一類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,其中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最為常見。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,癡呆癥已成為全球公共衛(wèi)生挑戰(zhàn)。盡管年齡是最大危險因素,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,心血管和腎臟等其他器官健康狀況同樣影響大腦功能。
本項研究涉及13萬名65歲以上、研究開始時未患癡呆癥的老年人,平均隨訪約4年。結果顯示,約7%的參與者在隨訪期間發(fā)展為癡呆癥。進一步分析發(fā)現,尿液白蛋白水平處于中等范圍(30至299毫克/克)的人群,患癡呆癥風險較正常水平(小于30毫克/克)高25%;水平較高(大于或等于300毫克/克)者風險則增加37%?蒲腥藛T指出,尿液白蛋白升高往往提示腎臟受損。
科研人員解釋說,腎臟和大腦雖是不同器官,但維持其正常運轉的精細血管網絡在結構、功能和代謝需求上非常相似。由于它們對高血壓、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等全身性危險因素高度敏感,因此往往會“同病相憐”。當腎臟血管受損時,大腦中常發(fā)生類似病變。就如腎臟濾過膜受損會導致蛋白質漏入尿液,血腦屏障受損也可能讓毒素和炎癥分子滲入大腦,從而增加血管損傷、炎癥反應及與癡呆相關的有害蛋白質積累的風險。
研究還發(fā)現,這種關聯(lián)在血管性癡呆和混合性癡呆中最為顯著。血管性癡呆通常由中風、高血壓、糖尿病或其他血管疾病引發(fā),混合性癡呆則兼具血管性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特征。
科研人員認為,常規(guī)尿液白蛋白檢測應納入癡呆癥早期風險評估,尤其適用于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或腎病患者。及早發(fā)現白蛋白尿不僅提示腎功能異常,也可能有助于延緩甚至預防癡呆癥的發(fā)生。
(記者朱昊晨 徐謙)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
|
瑞典卡羅琳醫(yī)學院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(fā)現,尿液中白蛋白水平升高與未來罹患癡呆癥風險增加相關,尿液檢測或有望成為癡呆癥早期風險評估的重要手段。
卡羅琳醫(yī)學院日前發(fā)布的新聞公報介紹,癡呆癥是一類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疾病,其中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最為常見。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,癡呆癥已成為全球公共衛(wèi)生挑戰(zhàn)。盡管年齡是最大危險因素,但越來越多研究表明,心血管和腎臟等其他器官健康狀況同樣影響大腦功能。
本項研究涉及13萬名65歲以上、研究開始時未患癡呆癥的老年人,平均隨訪約4年。結果顯示,約7%的參與者在隨訪期間發(fā)展為癡呆癥。進一步分析發(fā)現,尿液白蛋白水平處于中等范圍(30至299毫克/克)的人群,患癡呆癥風險較正常水平(小于30毫克/克)高25%;水平較高(大于或等于300毫克/克)者風險則增加37%?蒲腥藛T指出,尿液白蛋白升高往往提示腎臟受損。
科研人員解釋說,腎臟和大腦雖是不同器官,但維持其正常運轉的精細血管網絡在結構、功能和代謝需求上非常相似。由于它們對高血壓、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等全身性危險因素高度敏感,因此往往會“同病相憐”。當腎臟血管受損時,大腦中常發(fā)生類似病變。就如腎臟濾過膜受損會導致蛋白質漏入尿液,血腦屏障受損也可能讓毒素和炎癥分子滲入大腦,從而增加血管損傷、炎癥反應及與癡呆相關的有害蛋白質積累的風險。
研究還發(fā)現,這種關聯(lián)在血管性癡呆和混合性癡呆中最為顯著。血管性癡呆通常由中風、高血壓、糖尿病或其他血管疾病引發(fā),混合性癡呆則兼具血管性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特征。
科研人員認為,常規(guī)尿液白蛋白檢測應納入癡呆癥早期風險評估,尤其適用于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或腎病患者。及早發(fā)現白蛋白尿不僅提示腎功能異常,也可能有助于延緩甚至預防癡呆癥的發(fā)生。
(記者朱昊晨 徐謙)
![]() |
|
![]() 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
|
|
|